clubhouse体验

 

最近试用了一下clubhouse,算是凑个热闹。

体验clubhouse之前觉得似乎就是个聊天室的翻版,相当于村头无所事事老大爷谈天的地方,但加了几个讨论感觉确实是一个给背景不同的人提供了不错的交流途径,尤其是加了几个政治局,听了之后你才会觉得其实他们是这样想的哦。疫情实际上给用户普及了在线会议的使用,而音频更大的拉近了沟通的距离,clubhouse这种聊天室也降低了参与的门槛,避免了单向的你说我听。让我想起多年前T大梁博的西瓜大会。

当然仔细想一下其实有很多现象值得玩味。clubhouse也不是一个很新颖的东西,何况国内也有一款app递爪非常类似,而一直不瘟不火。所以到底是什么催生了clubhouse的现象级火热呢?一致的好评是因为clubhouse确实促进了沟通提供了革命性的交流方式还是因为目前审核非常严加入门槛比较高而导致的小众圈子优越感呢?

至少我的感觉是,里面的中国人大部分是留学生或者国内互联网大厂RD、PM,年轻人也居多,而注册还非常麻烦,需要切appstore,甚至绑定境外银行卡,这就造成了用户的趋同,至于这个小圈子能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内容多久还是值得观察的。一个app或者一个互联网产品,在小众阶段是容易维持高口碑的,而公司是要推广要盈利的,而小众的内容往往无法产生规模效应,规模可复制的内容又会降低一个社区的逼格,从而导致初始用户的流失。一个正向的例子如B站, 二次元的内容退场之后,B站涌入了跟多的UP主和观众,维持了良好蓬勃的社区氛围,成为年轻人的内容家园。一个不那么正向的例子如知乎,高质量的内容还是集中在小圈子中,而这部分主要提供给了主动获取知识的用户,被动接受的部分也就feed相关,往往充斥着自媒体。

所以说一个社区的门槛,是有什么决定的呢?是否新的沟通形式如视频、音频天然就比文字的受众更广而能在更大的圈子中得到认同呢?

ps: Garden By the Bay的新年灯光貌似开始了,今年因为疫情牛车水貌似要熄灯,看来还是得去金沙跨年了。